第一百四十二章 看他起高楼(上)_明帝国的崛起TXT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二章 看他起高楼(上)

第(1/3)页

  从兵部调拨三百名火器工匠到张昭的新军千户所的事拖延了数天才得以完成。

  弘治皇帝有口谕,李东阳李阁老、英国公张懋都赞成。按理说这事应该是一路绿灯。但兵部尚书马文升这位老大人与众不同,做事情一板一眼。

  二月二十六日试枪时,马文升不在场。因而,专门派人到新军千户所拿数支燧发枪重新测试射程等技术参数。等结果出来后,发现其有效射程确实可以和弓箭相当,这才悉数将定好的300名工匠并其家属调拨过来。

  这就是一代名臣做事的风范。这事搁在别人身上,不怕皇帝心里不舒服么?但是他确实不怕。

  兵部下辖约两千余名工匠,供应着朝廷所有军队的武备,特别是京营和边军。所打造的武器,并非仅仅只有火铳、火炮。还有各种火器,以及冷兵器。

  凭白的调拨给张昭,若每月上缴的一百支燧发枪不合格怎么办?

  张昭对马文升的做事风格只能说一声“服”。但耽搁这五六天,他的玻璃都烧制出来了,再加上安置工匠们的时间,十天的时间就过去。他的时间很紧迫啊。

  在张昭忙着接收兵部调拨来的火器工匠和其家属时,寿龄侯张鹤龄的玻璃也烧制成功。

  玻璃的制造技巧,中国自古就有。相传是由古埃及人发明,由古罗马人从印度传入中国。中国的秦汉时代有典籍记载,还有玻璃实物。而玻璃的制造技艺:吹制法,在明中期时已经颇为成熟。

  此时,京城宣武门外就设有琉璃厂。这是专门为皇室烧制建造宫殿的琉璃瓦、玻璃。

  自元朝定都北京后,在宣武门外琉璃厂一带建造许多琉璃作坊,为修建皇宫提供材料。至明朝时扩大其规模。直到嘉靖二十三年修建外城后,琉璃厂不便在城中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所以,张鹤龄在拿到张昭的配方之后,搜罗工匠,购买原材料都不废什么力气,按照新配方去烧制玻璃很快就得以成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ewenwu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