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夺嫡之争_明末不求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 夺嫡之争

第(1/3)页

  但由于进士馆后来中途停办,其外班人员在发得讲义自修后,亦准与考。

  考列最优等者,弘文出身者奏请留馆授职,并予以弘文院升阶。部属中书保奖以原官升一级。

  考列优等者,弘文留馆授职外保加升衔,并酌派本衙门要差,部属中书归原衙门优先选用,并酌派本衙门要差。

  考列中等者,弘文留馆授职外,并酌派馆差,部属中书酌派本衙门主稿等差。如有自愿外用知县者,准其禀明文谕院和进士馆方面后,以知县散馆班次即选。

  考列下等者,需留馆补习一年再行考试,分等录用。

  天法三十三年十二月,文谕院举行首届进士馆毕业考试,考试按学员所学科目,分场发题,并添试经史。

  各科试卷由该馆教习分门校阅,分数呈请会考大臣核定。将各学期分数与此次考试分数平均计算,即作为毕业分数。

  八十分以上者为最优等,七十分以上为优等,六十分以上者为中等,不及六十分为下等。

  天法三十四年二月,文谕院会同弘文院、吏政府带领引见进士馆毕业人员,各授职务、加衔。

  由于进士馆在天法末年即被裁撤,所以仅存的约十届进士馆毕业生,形成了近乎垄断孝宗朝前中期的馆臣一党。

  顺朝立进士馆的目的在于使新进士能够更新知识结构,掌握与时代相适应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新学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以造就新政人才,为朝廷的维新变法服务。

  履任两广经略使、瀛洲大都督府大都督、户政府尚书和政事堂平章的京山伯陈荩,曾说过:

  “欲使向业科举之士,增益普通学识,讲求法政、经济,以期皆能通时务而应世变。”

  应该说朝廷在这方面部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进士馆毕业人员对天下士人学习经世致用的实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这一批进士本身进入仕途后对于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等方面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ewenwuxs.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